
文旭2019—2022学术成果
|
|
主持课题 |
教学研究奖项 金课、学术成果奖等) |
《视觉交际和多模态交际:运用关联原则》述评,《外语教学与研究》,2022年第5期。 |
《认知语言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22。 |
2019年,重庆市“人工智能+学科群”建设项目“语言智能研究”,重庆市教育委员会,省部级。 |
2019年,语言学导论,重庆市第二批高校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
现代汉语“V1OV2的”构式的句法语义特征及形成理据,《现代外语》,2022年第6期。 |
《新时代外语教育课程思政案例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2。 |
2019年,重庆市2019年研究生导师团队项目“语言认知科学研究团队”,重庆市教育委员会,省部级。 |
2020年,语言学导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
Constructional network at work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sian-Pacific Journal of Second and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2022, 6-18. |
2019年,《认知翻译学》(第一作者),北京大学出版社。 |
2020年,重庆市现代认知科学与语言文化研究协同创新团队,重庆市教育委员会,省部级。 |
|
Construction pragmatics: A brief sketch. LEGE ARTIS, Language yesterday, today, tomorrow, 2022, 7(1). |
2019年,Diplomatic Terminology(《外交语言》)(第二作者),Bacopa Verlag。 |
|
|
基于语言命运共同体建设的跨境语言规划:框架与意义,《山东外语教学》,2022年第1期。 |
2020年,《德奥中国学家访谈录》(上、下)(第三作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
|
课程思政走进语言学课堂——文旭教授访谈,《语言教育》,2022年第1期。 |
2021年,The Routledge Handbook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第一作者),Routledge。 |
|
|
中国手语存在句的表征方式和认知特征:图形-背景理论分析,《外国语文》,2022年第2期。 |
2021年,《外语教育中的课程思政探索》(第一作者),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
|
|
Semantics of Chinese passive construction with retained object, Cognitive Linguistic Studies, 2022, 9(1), 64-86. |
|
|
|
语言演化的三个逻辑原则——演化语言学探索之一,《英语研究》2022年,第十四辑。 |
|
|
|
语言、意义与概念化,《深圳大学学报》(哲社版),2022年第1期。 |
|
|
|
中国手语相同音系参数下的词义拓展和相关性构建,《西北工业大学学报》(哲社版),2022年第1期。 |
|
|
|
“极”的演化模式及认知机制——历时构式语法视角,《语言、翻译与认知》(第一辑),2021年,第13-26页。 |
|
|
|
Cultural conceptualisations of the Loong in Chinese idioms, Review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2021, 19(2), 567-593. |
|
|
|
The adventure of a third way: Motion events in Mandarin, Language Sciences, 2021, (83). |
|
|
|
Unweaving the embodied nature of English temporal prepositions: The case of at. Cognitive Linguistic Studies, 2021, 8(1), 60-84. |
|
|
|
Eating we live by: EATING metaphors in Mandarin Chinese. Cognitive Linguistic Studies, 2021, 8(1), 204-233. |
|
|
|
2019年,运动的词汇化与概念化,《外国语文》,第1期。 |
|
|
|
2019年,流行语语义动态范畴化的模因研究,《当代修辞学》,第3期。 |
|
|
|
2019年,基于“社会认知”的社会认知语言学,《现代外语》,第3期。 |
|
|
|
2019年,翻译的范畴转换及其认知阐释,《中国翻译》,第3期。 |
|
|
|
2019年,基于层级观和互动观的汉语动结构式句法语义界面分析,《外语教学》,第4期。 |
|
|
|
2019年,全人教育视域下的外语人才培养,《当代外语教育》,第三辑。 |
|
|
|
2019年,Prefrontal sensitivity to changes in language form and semantic content during speech production,Brain and Language,第7期。 |
|
|
|
2019年,Understanding visual metaphors: A cognitive linguistic perspective. In András Benedek and Kristóf Nyíri (eds.), Image and Metaphor in the New Century (pp. 55-70). Budapest: Müegyetem. |
|
|
|
2020年,英语阅读中代词歧义消解机制研究——来自眼动追踪的证据,《外语教学与研究》,第1期。 |
|
|
|
2020年,基于通识、立于专业、归于个性,《外语教学与研究》,第1期。 |
|
|
|
2020年,双项名词句的歧价效应,《语言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1期。 |
|
|
|
2020年,关于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思考——以“语言学导论”课程为例,《语言教育》,第2期。 |
|
|
|
2020年,具身认知、象似性与翻译的范畴转换,《上海翻译》,第3期。 |
|
|
|
2020年,语言认知的具身性与语言文化身份的民族性,《英语研究》,第十一辑。 |
|
|
|
2020年,Understanding the Disease and China's Role in the Discourse of Covid-19,British Journal of Chinese Studies,第10期。 |
|
|
|
2020年,去语法化及有关问题——兼论Norde(2009)的去语法化观,《历史语言学》,第十四辑。 |
|
|
|
2020年,右移位构式:句法、语义、认知,《现代外语》,第5期。 |
|
|
|
2021年,基于使用的“动词-构式”论元融合模式,《现代外语》,第3期。 |
|
|
|
2021年,The adventure of a third way: Motion events in Mandarin,Language Sciences,第85卷。 |
|
|
|
2021年,语言学课程如何落实课程思政,《中国外语》,第2期。 |
|
|
|
2021年,中国构式语法研究20年:回顾与展望,《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第5期。 |
|
|
|
2021年,Cultural conceptualisations of loong (龙) in Chinese idioms,Review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第2期。"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