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发展路径 促进教师成长 —— 第九届中国英语教学国际研讨会专题研讨特别报道之(二)

2020-12-16 10:28:31

10月16—18日,第九届中国英语教学国际研讨会在线上成功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英汉比较研究会英语教学研究分会主办、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承办、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协办。会议期间,15场不同主题的专题研讨先后展开。其中,3场专题研讨围绕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

金课建设中的的教师发展

 

专题研讨六聚焦金课建设过程中的教师发展。外研社任倩、段长城、毕争三位编辑老师同来自山东大学的邵春燕、张聪两位老师分别基于“教学之星” 大赛参赛和金课建设实践经验,探讨推动金师团队发展与金课建设的有效途径。本次专题研讨由山东大学王俊菊教授主持。

 

任倩老师做了题为“实践共同体视角下的外语教师发展”的发言,以“教学之星”大赛为例,说明大赛对教师教学理念、教学行为和团队意识的积极影响,以及团队赛制对实践共同体凝聚力的强化作用。本研究结果将有利于理解实践共同体的重要性,为促进金师团队发展、赛事策划与实施提供借鉴,有效助力高校英语教师发展。

 

毕争、段长城两位老师分享了有关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评委点评与提问对参赛教师的影响研究。研究发现,评委提问与点评作为参赛教师获得专家指导的重要途径,在教学目标设定、教学材料选取、教学活动设计和教学测评等方面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具有导向和促进作用。本研究为大学英语教师如何在金课建设中提升自身教学能力提供了参考。

 

邵春燕副教授以“金课建设中教师角色的多元融合”为题,探究金课建设过程中教师的角色转变及其对教师的职业定位、职业信仰、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的影响。研究表明,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金课建设,从教学环节的各个角度对教师的角色提出了挑战,促使教师重新思考职业定位、实现角色转变。

 

张聪副教授以自身为例,探究高校外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中的信息素养发展。她通过“学术英语写作”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建设、教学反思、相关教改项目申请及专家访谈反思等实践过程,追溯了自身金课建设实践和信息素养发展的历程。

 

王俊菊教授在点评中指出,外研社高英分社团队的研究采用了“教学之星”大赛组织者和观察者的独特视角,使更多人了解了参赛教师所经历的学习过程,以及面临的挑战与困惑。王教授肯定了外研社多年来全方位参与我国外语教学改革和教师发展的过程,并鼓励更多英语教师通过全国平台交流方法、深入反思、共同提升,从而打造出更多特色金课。王教授也对山东大学青年教师团队积极探索金课建设经验并取得的成效表示肯定,他们从自身课程建设案例出发,在教学中挖掘研究资源、话题和方法,使研究有机会反哺于教学,体现了教学与科研的良性互动。本专题的几位发言人围绕金科建设中的教师发展深入讨论,从不同视角探索推动金师团队发展与金课建设的途径,为大学英语教师如何在金课建设中全面提升自身教学能力、实现教师的自我发展提供建议。

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1603681347(1).png

专题研讨六发言学者

 

EFL Teacher Education and Teacher Identity

 

专题研讨九“EFL Teacher Education and Teacher Identity”聚焦高校外语教师身份建构及其核心能力发展。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学研究团队的四位教师分别采用量化研究、质性研究等研究方法,从不同视角考察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分析教师身份建构的影响因素,探讨教师专业发展路径。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江进林教授主持了本次专题研讨,并做了题为“高校英语教师测评素养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的报告。研究参考权威的教师测评素养标准,采用情景问卷,直接测量高校英语教师的测评素养状况以及教师对测评能力标准的掌握程度,结合访谈等方式考察高校类型、教龄、学历、专业等多个因素对教师测评素养的影响,并对教师教育培训和教学管理提出了优化建议。

 

郭晓彦老师的研究以“Understanding Native-speaking English Teachers’ Identity Construction: Four Cases”为题,对国内高校4位外籍英语教师的身份建构过程进行个案研究,分析不同教育理念、教学经历、社会文化语境等因素对外籍教师身份认同与身份建构的影响,并从政策、院校组织、个人三个层面提出强化外籍教师身份认同的建议。

 

陈功副教授的研究题目是“When We Were ‘Labeled’: A Case Study on College English Teachers’ Professional Identity in China”。研究从cognition,emotion和action三个维度考察了4位高校教学岗英语教师的动态身份构建过程,并分析当前高校岗位分类管理政策、教师评价体系、科研等量化指标、教师发展环境对不同类型教师身份认同及身份构建过程的影响。

 

靳光洒副教授结合新手教师EAP教学与研究实践,做了题为“Exploring the Macrostructure of Research Articles in Economics for ESP Teaching Purposes”的研究报告。研究基于对80篇经济学论文的体裁研究,归纳了理论模型、计量经济学模型、机制及应用等6个非传统论文结构,并邀请3位经济学专家分析这些非传统论文结构所体现的话语功能,以期为面向经济学专业学生的EAP写作和阅读教学提供参考。

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1603681392(1).png

专题研讨九发言学者

 

EMI Teacher Development in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Trends, Practices and Directions

 

专题研讨十三围绕“EMI Teacher Development in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Trends, Practices and Directions”的主题,基于重庆大学近几年的EMI教学改革与教师发展探索和实践,与参会教师共同探讨中国高校背景下EMI教师发展现状及发展方向。本场专题研讨由澳门大学袁睿博士主持。

 

静老师、杜瑾老师以“Understanding EMI Teachers’ Beliefs and Practice in Higher Education: An Exploratory Study in China”为题,提出EMI教师应树立的三种信念,指出信念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呼吁EMI教师寻求持续的专业发展,加强专业技能学习,提升教学有效性;学校管理层在EMI大纲的设计、管理和改革上扮演重要角色,也应在促进EMI教学和教师发展上提供相应政策支持。

 

石姝老师以“Improving Novice Student Researchers’ Academic Writing through Interdisciplinary Collaboration in an EMI Program”为题,从一线教师的视角出发,探讨了以高校跨学科学生学术素养培养为目标的项目合作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陈圆老师以“Continu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EMI Teachers”为题,论述如何通过科学设计的集中培训、持续关注和后续跟进、打造EMI教师互助学习社群、优化政策环境等方式助力EMI教师专业发展。

 

袁睿博士以“Promoting EMI Teacher Development in EFL Higher Education Contexts: A Teacher Educator’s Reflections”为题,结合EMI教学和研究实践,指出EMI教师在情感、教学和社会三个方面遇到的挑战,并提出了EMI教师发展框架,为高校EMI教师发展项目的设计与实施提供参考。

 

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1603681448(1).png

专题研讨十三发言学者

 

三场专题研讨分别聚焦目前高校外语教师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各学者从教师的课程建设与教学探索等实践出发,反思教师身份,评价教师素养,探讨发展路径,引发热烈讨论,为高校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理念指引和实践参照。外研社也将一如既往关注教师持续成长,以体现新理念、新模式的教材体系,多元化、立体化的教学服务,前沿性、应用性的学术研究,为高校外语教学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持。